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青少年时代的张自忠

  • 胡一刀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561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2/12/9 0:00:58
  • 来自:中国 山东 聊城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临清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     张自忠将军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抗日民族英榭,受到全中国人民的无限爱戴和敬仰。要想知道英雄的全部历史和完整的形象,不能不追溯到青少年时代自忠成长过程,方知立志投笔从:浅,以至为国家为民族尽忠死节的英雄本色。
       1891年张内忠生在临清唐园村一个望族家庭里,乳名叫宝勤,在为宝勤取名字时,经斟酌,起名门忠字荩忱。“忱”原为“臣”,意在做忠臣,后改“臣”为“忱”,自忠二字首意在于“自当奋进、忠孝双全。”字荩忱,荩乃忠也,忱要昀是做人的品格,从取名之意不难看出祖辈的良苦用心,要自忠二字作为定忱一生做人处世的座右铭。
        母亲冯氏,是一位德高望重、教子有方、处世待人颇有主见的人,自忠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,在少年时代给自忠灌输的是为人诚实,行事存瞎、吃苦创业、尊老爱民等一些做人之道,和用一早一晚起床就寝的时问,以教儿歌、讲故事的形式,论述长大做人的道理,使自忠幼小心灵深处,对未来人生社会充满着许多好奇、梦幻的意境。
        自忠长到三岁时,母亲给他胸前系个小兜兜,里面装着糖果一类的食品。可是,每次出门找小朋友去玩,回来时兜里成了空空的,几次以后,母亲很觉惊奇,心想一般小孩都秉性护食,而小自忠出去同邻居的孩子玩时,总要把兜里的东西分给小朋友们吃,母亲知道了不但不生气,还夸奖宝勤是个好孩子,在慈母看来自忠这样小的年纪,就具有怜贫施舍的美德是十分可贵的。
        自忠长到六、七岁上,秉性好强任性,在众多小伙伴中,俨然是他们的小领袖。他把小伙伴分成两队,双方展开打坷垃仗玩,他当指挥官。取胜的一方有奖赏,他把身上带去的食品和铜钱分给勇敢的小伙伴,而被战败的一方,特别是临阵脱逃的小孩,集合一起训斥一通,那口气象当官的口气,说什么:“你们打了败仗不够英雄,是孬种,草包”等等。事后再玩时,双方会打得不可开交,坷垃飞来飞去互不示弱。他见到这种情形,表现出异常的兴奋。他夸小伙伴们:“都是好样的,这才是英雄哩。”因此,大伙总愿意跟他玩,可心里又怕他又喜欢他。
        1898年自忠长到七岁时,祖辈让他念私塾了,学的是《百家姓>、《三字经》、 《千字文》等。由于自患天赋聪明,一教即会。那时读私塾,讲究的是背诵如流,先生提哪就从那里接着背诵下去。一来先生讲的少,不够自忠学的,一天的功课不到一、二个小时就背熟了。二来小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,秉性好动贪玩。所以,自忠很少见他静下心来念书。在老师看来,如果按照自忠的天分讲书,会有不少学生跟不上课程。因此,每次考查学生时,总是先从自忠背课起,以他为榜样,要求其它学生上进,加倍用功习作。
        自忠十岁时,已知道父亲在江苏很远的地方做官,一天他问母亲:“爹爹在外,为什么多年不回家来呀?”母亲想了想认真的告诉他:“大丈夫谋事要志在四方,一个人要有作为,一番事业,光果在家里是个没出息的人。”自忠听了扳起面孔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:  “我长大以后,也像爹爹一样出,外做事,干出个样来让家乡父老看看,我不会长住家乡,老死在屋子里。”从此,他母亲知道自忠这孩予,以后定是个有出息的后生,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了远大的抱负。
      清朝道光年间,天灾加人祸,使农村广大劳苦大众生活极苦,到处是悲惨景象,有的各地逃荒,有的在本地要饭而自忠每见到穷苦人,总有一种同情心,急忙跑回家拿些吃的甩的周济人。乡亲们难以度日缺粮时,他会找到母亲给穷人以帮助。穷人的困难就是他的困难,这是他爱民乐施的好品德。在天津任市长时,听到家乡遭受水灾,便从天津送来两船小米,在临清养济院和家乡唐园村放赈,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穷人的饥饿问题,但从他思想上是有一份爱民之心的。自忠从小是在农村家乡长大的,深知穷人的苦难。
        自忠长到十二、三岁时,喜欢骑马打猎,家里养着马匹,有空就到野外跑一圈开开心。开始骑马觉得好玩,练骑马时不知从马背上摔下多少回,由于他性格倔强,那匹马又踢又烈,非把马驯得服服贴贴才算完。慢慢马上有了一定的功夫,就约集村里的人,骑马出村打围,后来从军以后,骑马查看地形,抗日打鬼子还真有了大用场。
        1905年自忠已十四岁了,随母亲和弟弟自清,到江苏赣榆县,当时他父亲在那里任巡检,这时自忠已经懂事多了,从父亲那里听到不少关于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事,国内民不聊生,这是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,他心中愤愤不平。一次外出,撞见一个恶棍欺压穷人,自忠见之怒发冲冠,冲上前去相助,打败了恶人救了穷人,而他父亲知道了这事,则认为是越轨行为,把他教训了一番,让他好好读书,不要再惹事生非,而自忠心里则认为:路见不、平,能袖手旁观吗?应当相助,这有什么。读书长知识固然重要,不动武哪能治服恶人呢?
        自忠十六岁的时候,父亲就去世了,无奈又随母亲返回家乡临清,他感到:父亲养活自己一场,做儿子的没有尽到孝心,深感不安和痛心。因此,对母亲表现出格外的孝敬,让母亲宽慰,稍微见到母亲有些不高兴时,就深深责怪自己孝道不周,恐怕因自己的过错,让老人难过。在母亲看来,自忠从他父亲不在了以后,老成多了,知道孝敬老人,通情达理,象变成另一个人似的。
        自忠长到十八岁,已在临清高等小学堂读书,在此期间尊照母命同教场村李敏慧结婚。二十一岁考入天津法政学校,二十三岁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读书,这时的张自忠已成为一名血气方刚,体格健壮,威风凛凛的青年。在天津、济南就读期间,耳闻目睹认清了清朝政府腐败透顶、丧权辱国的实质,民不聊生的社会根源。心中逐渐产生了反清救国、救民的思想,这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,已深入人心。就在这个时期,自忠追求进步,决心参加了同盟会。他和同学们讲:  “国家和民族落到这步天地,还痴呆着死读书,是救不了国的,救不了民族,只有投笔从戎,拿起枪杆子才是有志青年之所为。”因此,自忠利用放暑假回家的机会,向母亲倾诉了自己近几年的思想变化和志向,表明决心不去念书了而去投军。母亲听了自忠的打算以后,想到孩子要离开娘去当兵打仗,怕有个好歹的,儿妻孙子怎么办呀,开始不答应自忠的请求,说:“怕你当兵吃不消那个苦。”后来,经过自忠反反复复给母亲讲述清朝丧权辱国的种种事实,广大劳苦大众苦难深重的情形,最后自忠又把亲娘舅搬了来做工作。母亲见自忠志向坚定不移,有诀心,一心一意救民救国是好样的,是张家的好后生。从此,自忠将军便投笔从戎,豪情壮志,驰骋疆场,献身于抗日救国的戎马生涯之中,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。   ( 崔子更)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